首页|服务电话021-37652253
行业动态
安全生产标准化,该取消吗?
时间:2021-10-30   浏览:376次

  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一个公司来说有多重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最近在网上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一个评价,重新引发了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讨论。对于安全人来说,仿佛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形象更多是一种“形式主义”。

  很多人都不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到底对个人,对企业,对行业能够产生什么作用,只是国家要求做了,企业想要生存,那就必须得做。

  不如取消安全生产标准化吧?

  估计这是很多安全人和企业老板心中的想法。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强制性执行这个标准呢?

  想要解决办法,就得先了解这个标准为什么会存在。

  安全标准化的起源

  不管是今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还是上半年不断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都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在现阶段对于安全生产的态度——以人为本。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安全风险频发,职业病已经变成了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因此,安全管理第一次受到真正的重视。

  安全生产标准化出身是在煤矿产业,那时候的名字是煤矿质量标准化。而煤矿的质量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

  为什么?因为在1986年煤矿质量标准化推行以后,安全绩效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人数都在明显的下降。

  那个年代的事故死亡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出了将近20倍,在标准化施行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于是一纸令下,全国就开始了运动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

  标准化是什么时候“变味”了

  在2010年的时候,国家发布了“通缉令”,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实现达标的企业将被依法“暂扣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如果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给予以关闭”。

  2011年的时候又出台了一份倒计时的时间表:

  2013年底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必须达标。

  2015年底前,全国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

  而标准化基本规范是在2010年4月发布的,当时评审员和评审专家的队伍建设、培训、考核还都在培育当中。

  对于那时候还在追求“生产第一”的企业来说,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操作,根本也不会自评,只能依赖于技术服务机构。

  而技术服务机构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更是“难于上青天”。

  标准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样出现的。

  当我们把一个好的想法脱离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就变成了“官僚主义”,对于安全来说,更是“形式安全”。

  举个例子,为什么应试教育会被人所诟病,因为学校之间不会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作为骄傲的资本,只是单纯的追求升学率。

  同理,对于当时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这样的情况来说,所有急于求成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达标而达标,无异于浪费钱,拖慢生产的脚步,那对于标准化来说,不如哪个评定简单就做哪个。

  而随着后期完成评定的企业越来越少,企业的关闭就是必然的。而随着企业的关门,随之受影响的就是生产。

  于是,“生产第一”的理念,又重新回归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意味着标准化进程的失败。

  所以在2014年6月3日,安全生产标准化由“必考”变成了“选考”。改为企业自评实施自愿评审。

  也才会有了开头的那个评论,如果不是国家要求做,谁还会愿意呢?

  说到这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自愿了,好像真该撤了不是吗?

  标准化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是有的。标准化不能撤销。

安全生产标准化

  为什么?

  因为在2016年安全生产标准化从文件变身为国家推荐标准,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它在4.1条款原则中提出了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工作应该“实现全员参与”。

  为什么说是个亮点呢,因为安全工作或者其它管理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发动群众、不以群众为基础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就象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一样,如果没有发动一线员工广泛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不论它起的名字多么好听,终归是“形式安全”。

  再说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们为什么一直都说国外的安全比我们做得好,我们要去学习。

  因为相比于国外的安全管理模式,我们是落后的。国外的安全发展能够现如今的程度,是因为它们的工业发展速度迅速带动了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让“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也就对安全有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而这一套模式,就是他们的“标准”。

  杜邦,壳牌等安全顶尖企业能够得到现在的地位,也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并且毫不违反自己树立的安全标准。

  所以我们从国外学的,也是“标准”。

  既然国外能够取得的成就也是由“标准”而来,我们的标准,也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的。

  所以问题不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而在于标准化的“标准”是不是能够继续充当“标准”。

  作为安全工作者的我们能够想到这一点,要相信国家也是能够想到这一点的。标准化的诞生是基于过往的生产经验,我们也想要相信,现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也是能够作为将来那一个更好的“标准”做准备。

 

  安全生产标准化对一个公司来说有多重要?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这是最近在网上关于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一个评价,重新引发了对于安全生产标准化是否有存在必要的讨论。对于安全人来说,仿佛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形象更多是一种“形式主义”。

  很多人都不明确安全生产标准化到底对个人,对企业,对行业能够产生什么作用,只是国家要求做了,企业想要生存,那就必须得做。

  不如取消安全生产标准化吧?

  估计这是很多安全人和企业老板心中的想法。那为什么国家还要强制性执行这个标准呢?

  想要解决办法,就得先了解这个标准为什么会存在。

  安全标准化的起源

  不管是今年发布的三年行动计划,还是上半年不断召开的安全生产会议,都可以明确看出国家在现阶段对于安全生产的态度——以人为本。

  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我国中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生产安全风险频发,职业病已经变成了企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严重障碍。因此,安全管理第一次受到真正的重视。

  安全生产标准化出身是在煤矿产业,那时候的名字是煤矿质量标准化。而煤矿的质量和安全是密不可分的。

  为什么?因为在1986年煤矿质量标准化推行以后,安全绩效肉眼可见的得到了提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和死亡人数都在明显的下降。

  那个年代的事故死亡率,比国外先进国家高出了将近20倍,在标准化施行之后,监管部门开始尝到了标准化的甜头。于是一纸令下,全国就开始了运动时的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活动。

  标准化是什么时候“变味”了

  在2010年的时候,国家发布了“通缉令”,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实现达标的企业将被依法“暂扣生产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责令停产整顿,如果整改逾期未达标的,地方政府要给予以关闭”。

  2011年的时候又出台了一份倒计时的时间表:

  2013年底规模以上工贸企业必须达标。

  2015年底前,全国所有工贸企业实现安全达标”。

安全生产标准化

  而标准化基本规范是在2010年4月发布的,当时评审员和评审专家的队伍建设、培训、考核还都在培育当中。

  对于那时候还在追求“生产第一”的企业来说,更是一头雾水不知道如何操作,根本也不会自评,只能依赖于技术服务机构。

  而技术服务机构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大量的工作,更是“难于上青天”。

  标准化的转折点就是这样出现的。

  当我们把一个好的想法脱离实际进行操作的时候,就变成了“官僚主义”,对于安全来说,更是“形式安全”。

  举个例子,为什么应试教育会被人所诟病,因为学校之间不会以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作为骄傲的资本,只是单纯的追求升学率。

  同理,对于当时的企业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落后、人员素质不高这样的情况来说,所有急于求成的做法无异于拔苗助。

  对于企业来说,为了达标而达标,无异于浪费钱,拖慢生产的脚步,那对于标准化来说,不如哪个评定简单就做哪个。

  而随着后期完成评定的企业越来越少,企业的关闭就是必然的。而随着企业的关门,随之受影响的就是生产。

  于是,“生产第一”的理念,又重新回归了大众的视野。这也意味着标准化进程的失败。

  所以在2014年6月3日,安全生产标准化由“必考”变成了“选考”。改为企业自评实施自愿评审。

  也才会有了开头的那个评论,如果不是国家要求做,谁还会愿意呢?

  说到这里,安全生产标准化都自愿了,好像真该撤了不是吗?

  标准化有存在的必要吗?

  当然是有的。标准化不能撤销。

安全生产标准化

  为什么?

  因为在2016年安全生产标准化从文件变身为国家推荐标准,GB/T33000-201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它在4.1条款原则中提出了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要求安全生产标准工作应该“实现全员参与”。

  为什么说是个亮点呢,因为安全工作或者其它管理工作也一样,如果没有发动群众、不以群众为基础都是不可能做好的。

  就象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斗争才建立了新中国一样,如果没有发动一线员工广泛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不论它起的名字多么好听,终归是“形式安全”。

  再说一个实际的例子,我们为什么一直都说国外的安全比我们做得好,我们要去学习。

  因为相比于国外的安全管理模式,我们是落后的。国外的安全发展能够现如今的程度,是因为它们的工业发展速度迅速带动了全民文化素养的提高,从而让“以人为本”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于是也就对安全有了自己的一套模式。而这一套模式,就是他们的“标准”。

  杜邦,壳牌等安全顶尖企业能够得到现在的地位,也是因为他们坚持不懈并且毫不违反自己树立的安全标准。

  所以我们从国外学的,也是“标准”。

  既然国外能够取得的成就也是由“标准”而来,我们的标准,也是有它存在的必要的。

  所以问题不在安全生产标准化是不是有存在的必要,而在于标准化的“标准”是不是能够继续充当“标准”。

  作为安全工作者的我们能够想到这一点,要相信国家也是能够想到这一点的。标准化的诞生是基于过往的生产经验,我们也想要相信,现在的安全生产标准化也是能够作为将来那一个更好的“标准”做准备。

 

上海远览安全科技有限公司 © 2021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1026561号 XML地图